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以下是一些相关成果和行动:
- 马紫峰教授团队:针对钠离子电池正极电活性材料设计、规模化制造和电池状态精准估计等制约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展了应用基础研究和过程工程技术研发。发明了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绿色合成新工艺,有效解决正极材料制造过程能耗高、碳排放高、废水量大等问题,关键指标较国际先进工艺降低 50% 以上;建成了全球首套年产 5000 吨铁酸钠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示范生产线,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装备和技术。其正极材料已经在全国 70 多家电池企业进行验证和推广,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国际领先(135-160Wh/kg,3000-6000 次);针对钠离子电池的特点开发了电池荷电状态和健康状态的高精度估算模型,填补了国内空白。
- 王开学团队: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刘建军研究员团队合作,在以非共轭体系羧酸类化合物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 1,4 – 环己二羧酸(chda)为例,结合实验与理论计算结果,首次提出了非共轭体系羧酸类化合物作为负极电极材料的氢转移储钠机制,为新型高容量、高可逆性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为有机电极材料氧化还原反应活性中心的确定提供了新策略。
- 与新宙邦合作:廖小珍副教授等与深圳新宙邦签署合作合同,共同开发新型钠离子电池电解液,旨在共同推进钠离子电池技术商业化。
在 2023 年全国石油和化工科技创新大会上,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马紫峰领衔完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一体化绿色制造成套工艺,荣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这些研究成果推动了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解决锂资源制约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学院的相关研究人员也通过参与各类活动和交流,分享研究成果,扩大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影响力。具体的研究和行动可能还在不断推进和更新,你可以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官方网站或相关媒体报道以获取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