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对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供明确的市场前景:国家出台的《“十四五” 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 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产业政策,为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政府部门表示将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在标准立项、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并结合相关标准研究行业规范政策,有助于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例如,2023 年 7 月 19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 年)》,旨在推动包括钠离子电池在内的新产业标准化发展。
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科技部在 “十四五” 期间实施的 “储能与智能电网技术” 重点专项中,将钠离子电池技术列为子任务,以推动其规模化、低成本化并提升综合性能。
促进储能产业体系壮大:相关政策鼓励开展钠离子电池等技术的规模化试验示范,推动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如 2021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到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的同时,要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
鼓励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工信部提出梳理能源电子产业链,统筹资源支持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电池发展。2023 年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钠离子电池等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2023 年工信部等三部委印发的《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 年)》,指出要大力发展钠离子电池等产品,扩大其在新能源汽车、储能、通信等领域的应用。
影响企业布局和市场竞争:政策的支持使得众多企业纷纷布局钠离子电池领域,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有企业看到发展机遇并进入该赛道展开布局,有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位置。
另外,在 2024 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将钠离子电池纳入免征消费税范围,以进一步营造良性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新兴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
总体而言,政策法规为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引导,有助于解决其在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