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钠离子电池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钠离子电池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决定钠离子电池性能和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正极材料技术路线成本存在差异,目前层状氧化物钠电技术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物料成本等方面综合表现较好,已率先实现产业化;聚阴离子化合物稳定性高,具备较长的理论循环寿命,落地低速车、储能等应用前景广阔,产业化速度较快;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尽管在能量密度、物料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但由于存在制备结晶化及热失控后产生有毒气体、循环寿命较短等问题,目前产业化进度较慢。
上游原材料价格:钠的地壳丰度远高于锂,碳酸钠价格相对较低,这使得钠离子电池在正极上游材料方面具有成本优势。相比之下,碳酸锂价格较高,且其大部分依赖进口,价格波动较大。
负极集流体:钠离子电池的负极集流体可使用价格更便宜的铝箔,而锂离子电池通常使用铜箔。铝的价格相对较低,这有助于降低钠离子电池的成本。
生产工艺和规模:生产工艺的优化和量产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各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逐步成熟以及产量的提升,都有利于成本的下降。
技术进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能够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性能,同时也可能降低成本。例如,在提高能量密度、延长循环寿命等方面的技术突破,有助于提升钠离子电池的性价比。
产业链完善程度:产业链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到原材料的供应稳定性和成本。如果相关产业链能够协同发展,实现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供应,将有助于降低成本。

根据测算,推广期层状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的中试线成本预计为0.82元/Wh左右;成熟期层状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的量产线成本预计为0.49元/Wh左右,远低于当碳酸锂价格为45万元/吨时锂离子电池的bom成本(0.88元/Wh)。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层状金属氧化物体系钠电池电芯和聚阴离子体系钠电池电芯在2025年的成本预计将分别下降至490元/kWh和373元/kWh,皆低于锂离子电池电芯成本。
国内各家公司积极投产钠离子电池,预计2023年为钠离子电池商用化元年。在投资方面,0-1阶段可关注在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以及重点布局电池端的企业;1-n阶段可关注硬碳预处理、碳化和纯化环节技术较为成熟的企业以及酚醛树脂供应商。
需要注意的是,钠离子电池量产化进程以及成本下降情况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突破的速度、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等。

发布日期:
分类: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