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竞争,钠离子电池有哪些应对策略?

面对竞争,钠离子电池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差异化竞争:利用自身耐过放、低温性能优异、适合大功率充放电的特性,寻找短期市场突围的路径。例如,钠电耐过放的能力可有效用于出口市场,有利于运输和存储安全;利用其低温性能好、充电快等优势,可在北方市场弥补磷酸铁锂电池的性能劣势,有利于新能源车在北方市场的销售;钠电的大功率充放电特性使其可在商用车启动电源、低压负载供电、应急供电、电动工具等细分领域找到突破口。
与锂电互补混搭:部分汽车企业正在探索将钠离子电池与锂电互补混搭的应用方案,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技术突破与升级:持续提升技术水平,解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空气稳定性、胀气等问题,优化负极硬碳的材料特性与铝箔涂布工艺等。材料端需继续进步,实现规模产业化、工程化,以减少材料在电芯端使用的难度。此外,还需明确不同场景下电芯结构的最佳路线,降低电芯匹配难度。
提高能量密度:目前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当硬碳克容量达到 350mah/g(全电池发挥容量),搭配层状氧化物 150mah/g 的正极(全电池发挥容量)时,其整体能量密度和成本将实现更大的飞越,从而具备与铁锂电池互补替代的能力。
降低成本: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原理升级,提高材料产率和优率;另一方面借助规模化应用,完善供应链体系,降低材料价格。随着万吨级材料规模产业化效应、材料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催化,钠离子电池的成本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推动行业标准制定:钠离子电池的行业规范和产品国家标准缺失,企业需制定产品的企业标准,并上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为产品生产、质量判定和销售提供依据。
匹配专用电子元器件:开发配套钠离子电池产品特性的专用充电器,以及匹配其放电特性的控制器和匹配电池模组、系统管理的 bms。
拓展成熟的下游应用示范解决方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如 a00 级车、混动车、短续航的 phev 车型、储能领域发电侧的瞬态补充等,不断探索并提供成熟的应用搭配方案,降低下游客户产品应用的创新风险。

钠离子电池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低温性能好等优势,在电动二轮车、低速车、储能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虽然目前产业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其市场竞争力有望逐步提升。

发布日期:
分类:鸿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