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由国内锂电专业机构高工产业研究院主办的2024高工钠电产业峰会上,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小兵指出,2023年原本预期的国内“钠电元年”并未实现。
他坦言,从2023年的情况来看,钠电行业有进展,但也低于预期。进展体现在钠电池标准开始逐渐完善,储能实现了一定出货量,乘用车有三款钠电池产品装车,技术路线方面,上半年电池正极材料路线聚焦层状氧化物,下半年聚阴离子材料开始布局。
然而低于预期的是,2023年国内多个钠电项目延缓。上半年规划建设的电池、正极、负极项目众多,但实际年底开工的只有20%到30%的比例。上半年统计企业推出的钠电池新品有20多家,下半年只有4、5家。原本预计2023年钠电池出货3GWh,实际出货只有约0.5GWh。
据分析,钠电池产业发展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碳酸锂价格为代表的锂价大幅下跌,带动了动力电池进入调整期。锂电池价格从年初的8、9毛钱每瓦时跌到年底的3、4毛钱每瓦时,进一步拉大了锂电和钠电的价格与成本差距,两者价格差距接近1倍。
钠电的产业链规模没有形成。2023年预测钠电芯产能是20GWh,实际只有15GWh。国内号称要做钠电和计划做钠电的企业有80多家,但实际产能有1个GWh的只有10家左右;钠电正极材料企业有50家,已有产能超过2千吨的只有6、7家;号称做钠电负极的企业有20多家,实际产能超过1千吨的只有5、6家。钠电很多产能是与锂电共享或者做一些小的变化,真正的钠电池产能实际建设不多,且有效产能少,实际利用率也低。
不过,尽管发展遇到种种困难,钠电池仍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对于锂电池,钠电池具有资源丰富、高低温性能优异、倍率性能好、安全性高等特性,能在两轮车、储能等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实践。高工产研预测,除了出货量有望在2024年首次突破GWh,在产能方面,预计2024年将有超5家钠电池企业完成5GWh钠电池产能,有超5家企业完成数千吨级别聚阴离子正极材料产能,超8家企业完成数千吨级硬碳负极材料产能;在价格方面,当前国内钠电池价格为0.6—0.7元/Wh,到2025年有望将至0.45元/Wh左右,2027年有望在0.3—0.35元/Wh左右,与磷酸铁锂电池基本持平。总体来看,2023年—2027年国内钠电池产业仍处于培育时期,2027年后将进入爆发时期。
高小兵认为,当前钠电产业的重点是稳定提质、快速降本,核心逻辑是差异化发展,利用低温、倍率、安全等优势,开发细分应用场景,如电动两轮车、A00级两轮车、工程机械、特种电池、储能等。钠电企业应吸收锂电在经营、品控、供应链、精益生产方面的先进经验,未来两年钠电产业链企业需齐心协力做技术攻关,重点抢铅酸电池的主流市场。从企业自身角度,2024年—2025年要苦练内功,积极配套合作示范工程项目,不要盲目扩张或多产能布局,2026年开始重点拓展外围市场。从资本角度,需要擦亮眼睛选标的,根据钠电池市场千亿内级别规模的初步预测,能够支撑10家头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