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的钠离子行动

吉林大学在钠离子方面有诸多行动和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材料研发方面1: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新型电池物理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杜菲教授团队在钠离子电池 fe 基杂化磷酸盐正极材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通过固溶策略成功制备出非化学计量比纯相 fe 基杂化磷酸盐材料 na3.4fe2.4 (po4) 1.4p2o7,并首次发现其两相转变过程。该材料容量得到提升,且兼具优异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在超高倍率下仍有较好的比容量,大电流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较高。并且研究团队通过加入少量碳纳米管,实现了超高的电极负载量,这对于提高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丽丽研究员与吉林大学韩炜教授课题组合作,开发了一种新型电极材料,由 v4c3tx mxene 纳米片载有 fese2/cose2 双金属硒化物纳米颗粒,构建多界面复合材料,提升了钠离子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和循环稳定性。

离子传输机制研究方面:吉林大学董泽元教授课题组以钠离子的五水合晶体结构为模型,利用喹啉 – 噁二唑结构序列精确复制其空间配位位点,设计合成了一系列螺旋折叠纳米孔。这些纳米孔展现出优异的钠离子选择性跨膜传输功能,其离子选择性达到天然体系的水平,并且通过研究发现改变纳米孔结构可实现通道与离子载体之间的转运模式变换,有助于理解钠离子选择性传输背后的分子机制2。
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会举办相关的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例如举办了 “碱金属离子电池磷酸盐正极材料” 等报告讲座5。同时,学校培养了一批从事钠离子电池相关研究的专业人才,为该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