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

“锂电池之父”指的是约翰·班尼斯特·古迪纳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他于1922年7月25日出生于德国,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2019年,古迪纳夫与英国科学家斯坦利·威廷汉(M. Stanley Whittingham)、日本科学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古迪纳夫的人生经历丰富而励志:

  • 童年时期:他的父母关系紧张,且他患有阅读障碍,童年并不快乐。他的父亲是耶鲁大学历史教师,在他考进耶鲁大学前夕,父母离婚,父亲娶了自己的研究助手。临出发前,父亲只给了他35美元,而当时耶鲁一年的学费是900美元。此后,他靠奖学金和当家教读书、养活自己。在耶鲁大学,他先后学习古典文学、哲学,为了凑学分还选修了两门化学课,后来在一位数学教授的鼓励下转修数学。1944年,22岁的他获得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赶上二战,他应召入伍,被派到太平洋的一个海岛上收集气象数据。
  • 学术生涯:战后,古迪纳夫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师从物理界大牛克拉伦斯·齐纳(Clarence Zener)。齐纳的理念“你的第一个问题是找到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解决这个问题”对他影响深远。1952年,30岁的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被推荐到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工作,在此期间他接触到锂离子在固体中的迁移,并曾负责美国福特公司的一个电池研究项目(钠硫电池),开始在离子导电率和能量存储方面下功夫。
  • 中年转变:1976年,54岁的古迪纳夫受到牛津大学的邀请,到那里担任无机化学教授,真正开始钻研锂离子电池。1980年,他与团队经过持续实验,突破性地发明了锂电池的阴极材质钴酸锂。1991年,索尼公司将日本科学家吉野彰研发的阳极材料与古迪纳夫的阴极材料钴酸锂相结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可充电锂电池。1997年,古迪纳夫的团队又发现了适合商业化的锂离子阴极材料磷酸铁锂。2017年,94岁的他发表论文,宣布打造出“全固态”概念的锂电池。2019年,97岁的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打破了诺贝尔奖得主年龄的最高纪录。

古迪纳夫一直致力于电池研究,即便在高龄时也未停止。他曾表示:“我想解决汽车的问题。我想让汽车尾气从全世界的高速公路上消失。我希望我死之前能看到这一天。”他的研究成果对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遗憾的是,当地时间2023年6月25日,古迪纳夫去世,享年100岁。他的贡献将被人们铭记,他的科学精神也将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创新。